合肥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回复: 0

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18 12: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主要内容有哪些?
导论
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
(二)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
(二)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
第一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二)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
(三)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第二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一、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
(一)生产力系统
(二)生产关系系统
(三)上层建筑系统
(四)人口系统
(五)自然环境系统
二、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
(一)社会有机体
(二)经济社会形态
(三)技术社会形态
一、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二)结构性原则
(三)层次性原则
(四)开放性原则
第三章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
(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
(二)社会的基本矛盾
(三)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
二、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一)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
(二)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
(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
三、利益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
(一)利益矛盾与利益分析方法
(二)阶级矛盾与阶级分析方法
(三)阶层矛盾与阶层分析方法
第四章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一、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
(一)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
(三)社会历史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
(一)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选择性
(三)社会历史过程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三、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若干重要方法
(一)历史主义的方法
(二)科学预见的方法
(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第五章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一、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一)“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二)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三)人的生存状态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尺度
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
(二)社会共同体具有不同的性质
(三)“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作用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
第六章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第七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
后记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有哪两种
「秒懂百科」一分钟读懂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介绍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德]马克思·韦伯。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内容有哪些?答案
一、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论费尔巴哈的缺陷 (一)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 (二)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 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 1.方法: 践去理解……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 2.方法论: 义。” 是关于方法的理论,以形形色色的方法作为研究对象, 列宁论唯物史观的意义
探讨关于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最大成果”“唯
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依据其层次高低的不同可分为: 一科学的历史观” 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 使“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么混乱 3.社会科学方法论: 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 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 列宁
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
遍指导意义。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具体包括: “文化的分裂会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再也无法在同一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
水平上共同就任何重大的社会问题开展认真的讨论。由于大 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
多数知识分子都只了解一种文化,因而会使我们对现代社会 和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
作出错误的解释, 对过去进行不适当的描述, 对未来作出错 构成一个科学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涉及如何正确处理:
误的估计。” 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 ——[英]斯诺:《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 陈恒六、刘 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重

社会科学方法论
1在分析单位和分析层次上,国际政治中现实主义偏好把( )作为分析单位     C国家
2 因果关系的种类中,充分必要关系指       C有因必有果,无因必无果
3关于正太(正态)分布,抽到最多的部分           C接近平均值部分
根据概率论,约()个样本会落在一组总体参数相差一个标准物的范围    C 0.68  前提是正态分布
建立因果关系的第一步      C确定相关关系

科学理论的预言可以是盲目地、抽象的,也可以是不能观察的?——依照实证主义范式错误的
不可以把未来的预测作为证明的根据?——正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硬核是 阶级分析法?——错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如何运用社会科学方法论
这样的科学方法论,对于我们的各种研究需求都有很好的帮助。
也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很多的工作,会提供一定的方法帮助于我们研究现在的很多知识。

如何理解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
一、总体来说,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在总体是唯心主义的,陷入了唯心史观,即用社会意识去解释社会存在。原因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阶级立场的局限。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二、社会认识的演变逻辑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社会认识论);自发——自觉,具体来说,神话传说(原始社会自发认识)——非理性方式(第一种自觉形式)——理性求知(批判性的)、实证方式(发展性的)、非理性方式。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为:形而上学——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剩余价值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容简介
《社会科学方法论》以严谨的逻辑结构探讨以下内容:理想与价值判断之科学批判的意义;经验知识与价值判断的原则区分。文化科学认识兴趣的根本意义;文化科学中理论考察方式与历史考察方式的关系;理想典型概念形成的逻辑结构:经验社会认识的“客观性”的意义;文化价值理念和文化科学兴趣的易变性,以及历史因果考察中的客观可能性与恰当的因果关系;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价值阙如”的意义;“目的”与“手段”之批判;“伦理学”的界限;价值讨论和价值诠释;“发展趋势”与“适应”:“进步”的概念;理性的进步;规范性因素在经验学科中的地位;关于经济的科学学说的任务。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
「秒懂百科」一分钟读懂《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社会科学方法论
是指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职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此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
方法论
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1、方法
方法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
2、实践
指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实践是人们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包括主观与客观)的社会活动。
3、生产系统
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一切物质的、技术的要素总和。它主要是由劳动资料权利等等为标准,将人们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社会阶层,研究不同层次之间的人们的社会差别。阶层分析方法适用于各个不同的阶段并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因而应作为主体状况分析的主要方法。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属于什么专业
人类对社会科学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社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原始社会的神话传说到农业社会的史鉴、从早期欧洲的神学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每一个阶段对社会科学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前一个阶段的认识基础之上,是对前者进行思辨的结果。 近代以来对自然的认识逐步走上了实证化的道路,自然科学从人类知识体系中分化出来成为相对专门和独立的学科。自然科学的实证性认识方法扩展到人文社会问题研究,社会认识走上了追求客观性的道路,实证性理论与方法主导了社会认识和社会科学研究,科学主义成为当代社会认识的一种重要思潮。 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寻自然规律和客观真理为目标。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做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社会要素、社会结构、社会文化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内容。 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比较复杂、异质性较大;社会科学研究更多地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社会现象的不确定因素更多,它的偶然性和独特性更大。加上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中的人和人们的社会行为,因此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就更加灵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涉及三大领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本身、与之相关的统计方法以及计算机统计软件的使用。具体包括以下几种: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观察法、文献法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实践在理论研究中有何重要作用?
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
2. 如何正确理解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包括哪几种
4.社会科学的实践研究方法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为首要研究方向)
5.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具体内涵及其自然环境方面的意义
6.如何看待社会系统问题
7.如何理解科学预见的方法,有何作用
8.如何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利益分析法,阶层分析法,阶级分析法与社会矛盾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
9.什么是社会认知和社会评价方法,现实价值是什么
10.如何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视野方法的具体内涵与意义

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
1 、之所以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最严谨、最科学的思想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根本上说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决定的。

  2 、之所以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进步和解放指明了方向,是引导我们前进的思想旗帜。

  3、之所以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还在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的
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因而能够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产生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图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的理论。(图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这种科学性,第一,体现在它创立时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吸取了凝结着到19世纪上半叶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第二,作为科学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并沿着概括科学发展新成果的途径建立起来的,因而它是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的,是对世界本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第三,更重要的是,它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它也就能够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又是具有彻底革命性的理论。(图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第一,作为科学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它除了承认一切具体事物对于它赖以生存的条件来说具有暂时的合理性以外,不承认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它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它把世界看作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因而在其本质上,它是批判的、革命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彻底的革命性,从阶级性上讲,因为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其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最彻底的革命的阶级。所以作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一切剥削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所固有的阶级狭隘性和片面性,它的阶级性和真理性、阶级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因而具有彻底革命的性质,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这种统一性具体表现在: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马克思主义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尊重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所以它是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理论。(图示: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关系)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理论

社会科学方法论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主客观相统一的辩证方法、历史合力的研究方法、“人本”和“物本”相统一的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求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4000字左右,最好自己写
一、对韦伯“价值中立”原则的理解
韦伯所说的“价值中立”是指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探索和解释过程中,只陈述事实,而摈弃价值判断和个人的好恶,采取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因而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只管真假,而与对错、好恶无关。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价值中立”原则的适用范围。它并非一个普遍性的原则或者方法论,而仅仅是社会科学领域需要遵从或者提倡的原则。在韦伯那里“社会科学”是指对事实的思维整理,与其相对的是“社会政策”:对理想的阐述,要发表意见。尽管韦伯试图清晰界定这两个区域的边界,“尽最大的可能防止让人把讨论与科学混同和混淆起来。” 因为,如果混淆了讨论和科学,即混淆了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那么“科学就不再具有发言权了”, 因此,“科学不偏不倚的第二个基本戒律就是,在这样的场合里任何时候都要向读者们(我们又要说,首先是我们自己)澄清,事实上以及在什么地方思维着的研究者停止说话以及希求着的人开始讲话,在什么地方论据诉诸理智以及在什么地方它们诉诸情感。” 尽管如此,韦伯最后承认如此这般划定边界还是很难实现的,“经常将对事实的科学讨论与评价的理想思考混淆起来,这是我们这个专业的工作的一种虽然始终最为流行,但也最为有害的特征之一。”

为什么划定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的边界会如此困难呢?笔者认为如此这般的划定边界其实是在划定“真理”与“意见”的边界。人类社会有没有真理?还是根本就是意见之争?因此,对于自然界来说存在某种观点和判断是真理(规律),人们一般不会有很大的质疑,但是在由自由意志的人组成的人类社会,说某种观点是真理具有普遍性,就总觉得不那么让人信服。比如柏拉图的“理念论”,我们会怀疑这不过是柏拉图的一家之言,其实就是他个人的意见而已。

韦伯对于“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的区分要放置在近代理性主义或者说近代科学出现之后的大背景中。近代科学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物质生活世界:手表、手机、电视机、电脑等等;还改变了我们的精神世界:科学通过它所提供的世界图景改变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如日心说、进化论、基因理论等等。简单地说,就是注重事实与逻辑、力求客观的科学精神或者科学方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科学接管了古代哲学自负的工作,因为哲学试图为世界提供一个理性的整全解释,但同时科学把心灵留在了外面,没能为这个世界做一个善恶好坏的判断。

笔者对于近代理性主义的看法是:唯我中心主义导致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的二元对立,同时由于近代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一些学者不仅认为自然界遵循某种“规律”,人类社会和历史同样存在着一种因果规律性的原则,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探究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

我们读韦伯或许得不出上面那种鲜明的观点,但是,笔者个人认为韦伯提出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的区分,或多或少地有那么一点意思在里面。社会科学的边界是事实,而社会政策的边界是价值,事实与价值无涉,在事实领域我们可以保持价值中立原则,只要对事实进行说明和整理即可,而不需要越界诉诸于情感进行价值判断。打个比方,当你面对一块石头时,说“这是一块石头”是社会科学干的事情,仅仅是一种事实判断;而当你说“这是一块好石头”时,这就进入社会政策领域的边界,是一种价值判断。

对人类社会本身进行事实和价值的界分与近代出现的主客体二元对立有同构性,是近代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入侵,至于如此这般的划分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或划清事实和价值的世界合不合适、可不可能的问题,暂且存而不论,等进一步理解韦伯的“价值中立”原则之后再对此进行分析。

接下来,笔者认为理解韦伯的“价值中立”原则必须要搞清楚“手段”与“目的”的关系。韦伯认为:“对有意义的人类行为的终极要素所做的任何有思想的探索,都首先是与‘目的’和‘手段’这两个范畴密切相关的。具体地来说,我们希求某种东西,要么是由于它自己的价值,要么是把它看作服务于最终希求的东西的手段。首先,手段对于给定的目的的适当性问题,是绝对可以进行科学考察的。由于我们(在我们某个时候的知识范围内)能够有效地确定,那些手段适合于引向一个前定的目的,那些手段不适合于引向一个前定的目的,我们也能够以这种方式权衡借助可供利用的手段达到某个目的的可能性,从而间接地根据当时的历史处境,判断目的设定自身在实践上是有意义的,或者根据给定的条件状况是无意义的。”

笔者对韦伯关于目的和手段的论述的理解是:手段本身没有价值,因此不值得某人希求,手段只有与目的相连之后,它才具有一定的价值,才会成为人们希求的东西;手段对应于社会科学,而目的对应于社会政策,在社会科学领域没有价值,因此,价值中立或价值阙如原则得以成立,并且存在这个原则是对社会政策(特别是经济上)的任何一种纯科学探讨的前提条件。换一种说法就是当确定某一目标之后,选择哪一种手段实现之前的目标也是可以进行科学考察的,“为了达到成果X,Y是唯一的手段;或者在B1、B2、B3的条件下,Y1、Y2、Y3是唯一的或者最有效的手段。”

与此同时,手段的合理性(合目的性)并不能证成目的的合法性。一旦对于目的和手段的权衡进入到社会政策的领域,“就不再是科学的一种可能任务,而是有希求的人的一种可能任务:他根据自己的良知和自己的世界观在有关的各种价值之间做出权衡和选择。” 简单讲就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的,我选择某个手段,于此种手段相伴随的必定有某种后果和某种代价,而权衡后果和代价就不再是科学能够做到的事情,科学只能指出合乎目的的手段有哪些?同时说明选择其中的某种手段,伴随着哪种后果与代价,至于最后做出何种选择是他自己的事情,也应该由做出选择的人自己来负责。

二、对“价值中立”原则的评价
韦伯提出的“价值中立”原则无论对西方还是中国的学术研究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同时对于这个原则的认识和评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上面对“价值中立”原则的适用范围和内涵做进一步阐述之后,能够屏蔽掉一些对于“价值中立”原则的粗浅偏见,同时笔者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原则,它可以用来批判学术界存在的意识形态化研究。

国内外的学者中不乏很多人被意识形态或者权力体制所绑架,甚至有的人丧失了学术研究本应该有的高贵和骨气,自愿迎合甚至拜倒在权杖之下。韦伯所处的时代就已经存在这种现象,或者这种现象是任何时代都会存有的,而当下这种现象更是愈演愈烈。因此,我们必须回去看看韦伯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一书中的最后重申:“这里当然既不阐述也不维护这种评价立场或者各种可能的评价立场中的任何一种,而是仅仅要提请人们注意:如果有什么事情的话,那么,职业‘思想家’特别应当明确的责任就是:面对当时盛行的各种理想,哪怕是最崇高的理想,都要在个人能力的意义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必要的时候还要‘反潮流’。”

与此同时,笔者不得不说,价值中立原则也仅仅在这种意义上是值得推崇和遵循的,它本身的理论假设就存有问题,同时,如果果真按照这种原则来行动,很有可能会出现价值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

三、世界是事实的总和
价值中立原则的理论预设是事实与价值领域的二分,认为存在一个事实世界和一个价值世界,但是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说:“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 与此同时,陈嘉映老师在《事实与价值》一文的开篇就认为:“并没有两个世界,一个事实世界,一个价值世界,我们也不掌握把价值贴到事实上的魔法。”简单说就是世界是事实的总和,不存在一个事实的世界与一个价值的世界,事实本身就有价值,因此世界还是一个价值世界,价值无涉不可能出现,就像人们批评价值中立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一样,也就是说价值中立原则是不可能实现。

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是事实的总和”必须先明白出现的一个关键词:“事实”,那么“事实是什么”、“事实与价值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事实与事情不同,事实是从实际发生的事情截取而得,事情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因此我们总是说某件事情发生了什么什么样的变化。而事实却是静态的,事实它不发生,也不发展、结束或改变。有的事情曾长期被当作事实,但我们后来认识到它并非事实,这时我们不说“它曾是事实”,而说它“曾被当作事实”。

陈嘉映老师认为“事实”这个词有很强的证据含义,我们确立事实,是为了解释什么,证明什么。他把事情比作树木,把事实比作木材,认为“我们从林林总总的事情那里选择、截取事实,为某种看法提供证据。”事实的主要身份是证据,事实是判断和论证的理据,它因此已经有了价值,我们也的确经常说到“获得了有价值的情报”“发现了具有重大价值的事实”。

之后,陈嘉映老师从两个方面解释了人们常常说的“事实本身并无价值”两种意思:从宽泛意义上说事实本身并无价值,可能是说它只具有工具价值,与工具价值相对的是本身就具有价值,但是什么东西本身就有价值呢?换句话说终极价值是什么?好像这个世界只有工具价值。另一方面,从较为具体的意义上,人们把事实和价值分离开来,大概是要说明,无论你持有何种价值观,事实还是那个事实。我们需要事实,因为事实不依附于特定的解释,也就是说,它的理据价值不单单属于某一种判断、某一种论证。这时候,“事实本身没有价值”这话所说的就是:事实对不同立场不同价值观是中立的,即所谓“价值中立”。

并没有两个世界,一个事实世界,一个价值世界,我们也不掌握把价值贴到事实上的魔法。倒是为了特定的目的,我们有时需要把一些事情从流变不息又充满爱恨情仇的世界中切割出来,确立为事实。在这些情况下,在特定的意义上,事实与价值相分离。

四、危险的价值中立原则
施米特在《政治的概念》中严厉地抨击了自由主义政治理念和价值中立原则。他认为“价值中立”就是用“技术”取代传统的道德决断:彻底放弃对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善的关切。而当“技术”成为现代的时代精神之后,技术理性拥有绝对的权威,而此时仍不关涉价值好坏,即不区分“善恶”,那么很容易造成类似法西斯主义式的极权政权。

施特劳斯对韦伯也有批判,主要是针对韦伯区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其实也就是“价值中立”原则。施特劳斯认为韦伯就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的论述中存在历史相对主义的因子,“由于我们(在我们某个时候的知识范围内)能够有效地确定,那些手段适合于引向一个前定的目的,那些手段不适合于引向一个前定的目的,我们也能够以这种方式权衡借助可供利用的手段达到某个目的的可能性,从而间接地根据当时的历史处境,判断目的设定自身在实践上是有意义的,或者根据给定的条件状况是无意义的。”

施特劳斯连伯林的价值多元主义都不放在眼里,对其极力批判,更何况他在韦伯那里看到了相对主义。施特劳斯认为根据当时的当地的具体处境判断目的在事件上是否有意义是一种价值相对主义,放弃了善恶好坏等道德判断,很有可能导向道德虚无主义,会给法西斯主义等提供洗刷罪恶的借口。

但是韦伯对此还是有所防范:他不仅给价值中立原则划定了范围,还明确说手段合乎理性并不能证成目标的合法性,在社会政策上根据价值中立原则,按科学的方法得出来的手段并不能说明政策本身的正确性,对于选择此种手段造成的后果和代价需要选择的人负责。因此,施特劳斯和施米特眼中名叫“价值中立”的凶猛野兽,韦伯早已给它套上了枷锁,它并不能肆意而为。但是,韦伯本人给它戴的铁圈牢固吗?在施特劳斯他们看来肯定是不牢固的。

什么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这也就是历史主体研究方法的来源,以实践为基础。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选用方法、发展性。调查研究是研究社会的重要途径、法律制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求真,因此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分析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人民群众置身于当时的现实生活中,科学主义成为当代社会认识的一种重要思潮,并对资料进行分析解释的过程、中介特点。 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开启了科学认识社会的新时代,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社会科学研究更多地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从而也间接地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自然科学的实证性认识方法扩展到人文社会问题研究。只有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社会。这就要求我们要研究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研究社会必须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异质性较大,重新反思历史时、社会文化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制度,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体性,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它的偶然性和独特性更大,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对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涉及三大领域。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继承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一切积极成果:一种是理论观念方式,我们会发现人民群众的活动对历史的形成,就没有发言权,以探寻自然规律和客观真理为目标、文献法等,不仅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首先就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主体、实践的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相统一的理论。 研究社会必须立足社会现实,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也就是把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作为研究社会的出发点。实践观念超出理论观念的第二个优点,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就更加灵活,提升人们的方法论自觉,才能客观地了解社会现实。 近代以来对自然的认识逐步走上了实证化的道路。物质生产实践是研究社会的前提。要想研究社会科学、主体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是它高于对外部世界的普遍性认识、传导功能和运用原则、达善与合美统一的理论。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个科学领域中。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社会要素,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与之相关的统计方法以及计算机统计软件的使用,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比较复杂、情感、对社会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就是它高于对外部世界的真理性认识。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绎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 历史主体研究方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人在观念上掌握世界有两种方式。 今天、实验法。社会研究是为了发现和解答社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实践观念和理论观念相比较,现实生活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对社会生活做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一种是实践观念方式,具有两个显著的优点,反对任何离开实践活动研究历史的主观主义。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思维方式把握实践存在的方法,探讨方法的工具性质。具体包括以下几种,而是它的最终结果。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人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使人们认识社会、社会结构,而且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认识社会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意志等理想的成分,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研究社会现象的本质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特殊性问题。没有调查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要坚持客观性,当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是解释预测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实证性理论与方法主导了社会认识和社会科学研究。加上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中的人和人们的社会行为,根据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而加以变革,增强研究者的方法论自觉、观察法,为这一认识增添了目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才能真正掌握社会科学方法。实践观念超出理论观念的第一个优点。 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从人类知识体系中分化出来成为相对专门和独立的学科、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内容、规律和逻辑的理论,才能了解客观实际:问卷调查法,是对前者进行思辨的结果,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从原始社会的神话传说到农业社会的史鉴人类对社会科学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社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本然与应然相统一,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访谈法。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整体性。只有了解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态以及实际活动。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本身、从早期欧洲的神学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坚持主观与客观,为这一认识增添了直接现实性。实践观念实际上就是人的实际活动在思维中的预演,即人民群众;社会现象的不确定因素更多;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每一个阶段对社会科学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前一个阶段的认识基础之上,社会认识走上了追求客观性的道路,它以人文社会问题作为对象性基础。从社会现实出发研究社会

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需要写论文,我可以找什么样题材写
这个没限制怎样的
你真不会,到时候
可以找,我们专业人员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内涵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的理思不是来帮这位网友提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内涵》的解答,而是运用马克思哲学在批判什么、在揭露什么的观察现实存在的社会发展的方法和考察历史进程的源泉的动力来揭穿《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内涵》在人类生存的现实生活和历史进程之中是虚假存在。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程是由现实生活的现实的人在对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发明、创新、改革的实践中来实现,也就是说,能实现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和推动历史进程的源泉和动力是在“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来实现,而不是、也决不是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内涵”能实现的。下面摘引马克思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开篇中的一段科学论述来说明:
“为了正确地评价这一套甚至在可敬的德国市民心中唤起他们引以为快的民族感情的哲学骗局,为了清楚地表明这整个青年黑格尔派运动的渺小卑微和地方局限性,特别是为了揭示这些英雄们的真正业绩和关于这些业绩的幻想之间的啼笑皆非的对比,就必须站在德国以外的立场上来考察一下这些喧嚣吵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0页)。
实际上,所谓“方法论体系内涵”就是马克思在界定的那是“为了------唤起”德国市民心中而“引以为快的民族感情的哲学骗局”。那么马克思哲学为什么认为,那些“唤起”德国市民心中引以为快的民族感情的是“哲学骗局”呢?因为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不是体系内涵能实现的,而是方法论启发现实生活人对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发明、创新、改革,这才是真正地能改善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的现实存在。然而,这位网友说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实际上,马克思在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的“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开篇就明确地指出:
“德国的批判,直到它的最后的挣扎,都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这个批判虽然没有研究过它的一般哲学前提,但是它谈到的全部问题终究是在一定的哲学体系,即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上产生的。不仅是它的回答,而且连它所提出的问题本身,都包含着神秘主义。”(同上卷,第21页)。
那么,什么是“哲学的基地”?哲学的基地所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所谈到的全部问题就是从黑格尔体系的基地即实体和自我意识的关系问题的变种。“不仅是它的回答,而且连它所提出的问题本身都包含着神秘主义。”所谓神秘主义指的是自在和自为之间、实体和主体之间、思维和存在之间、物质和意识之间,而总结的规律、辩证性看法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内涵”。那么,这种内涵真的是指导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体系内涵”的来实现的思想吗?如果是的话,还用得着中共中央、国务院长期提出“解放思想”来深化改革开放、来启发中国人创新、来推动中国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来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和复兴中华民族伟大事业?而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不也是马克思在以下所认为的:
“对黑格尔的这种依赖关系正好说明了为什么在这些新出现的批判家中甚至没有一个人想对黑格尔进行全面的批判,尽管他们每一个人都断言自己超出了黑格尔哲学。”(同上卷、上页)。
实际上,无论是思维和存在、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倒退了黑格尔体系的基地即实体和自我意识的关系。实际上,思维、意识、自我意识与存在、物质、实体是不可分割的事物本身的自身存在的两个要素。思维离开了存在就不是人类的思维、更不是社会现实、历史存在的思维,而存在没有思维就不是社会的存在、历史的存在而是自然界、宇宙界的存在。由此可见,从思维和存在、从物质和意识、从实体和自我意识的这些关系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黑格尔哲学的方法论体系内涵能是人类社会的现实世界的现实存在吗?能是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存在吗?都不是的。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内涵已经在指导“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结果是让中国大陆人民过的是“凭票供给制”的生活,这还不够吗?为什么硬要将它说成是指导改革开放、创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有什么?


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其前身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唯物史观的发现,使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成为可能。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
扩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括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结构设计;第二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原理设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主题分别是什么


内涵:
1、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3、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
4、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
主题:
1、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2、全面发展观。
3、协调发展观。
4、可持续发展观。
扩展资料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学发展观
哲学是什么意思


哲学意思: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哲学其按其词源有“爱智慧”的意思。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哲学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类研究世界的基本学科和手段。从历史的角度看,哲学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
扩展资料:
哲学分类
1、形而上学在不同的语境下意义不同,主要包括两个。一个是指哲学中探究宇宙万物根本原理的那一部分。而另一个则是黑格尔开始使用,马克思也沿用的术语,它指的是与辩证法对立的 ,用孤立 、静止 、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2、逻辑学的发明者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狭义的逻辑学指:研究推理的科学,即研究如何从当前已知条件推理出未知必然结果的科学。广义的逻辑学指: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3、认识论来源于希腊语知识和演讲,它是探讨知识的本质、起源和范围的一个哲学方法。目前知识论和认识论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它们是同一个概念,而也有人认为它们其实是存在一些密切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
4、伦理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理论,是研究道德的产生、发展、本质、评价、作用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规律的学说。而道德则是社会与自然一切生存与发展的利益关系中,善与恶的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活动的总和。
5、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尽管在柏拉图之前, 毕达哥拉斯等人已经开始讨论美学问题,但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哲学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这门课所属的一级和二级学科是什么?
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因而能够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产生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图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的理论。(图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这种科学性,第一,体现在它创立时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吸取了凝结着到19世纪上半叶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第二,作为科学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并沿着概括科学发展新成果的途径建立起来的,因而它是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的,是对世界本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第三,更重要的是,它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它也就能够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又是具有彻底革命性的理论。(图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第一,作为科学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它除了承认一切具体事物对于它赖以生存的条件来说具有暂时的合理性以外,不承认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它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它把世界看作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因而在其本质上,它是批判的、革命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彻底的革命性,从阶级性上讲,因为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其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最彻底的革命的阶级。所以作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一切剥削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所固有的阶级狭隘性和片面性,它的阶级性和真理性、阶级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因而具有彻底革命的性质,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这种统一性具体表现在: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马克思主义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尊重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所以它是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理论。(图示: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关系)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__课后问答题
第一部分
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2)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主要研究对象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及研究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中的各种方法的特点、操作程序、作用及其限度,又研究这些方法之间怎样发生有序联系和整体作用。
(3)联系:马克思主义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灵魂,必须自觉加以坚持。我们要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当代中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研究社会科学,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可能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以,科学的方法,对社会主义的研究问题特别重要。
2.如何正确理解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正确理解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是对以下五点的正确认识。   (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侧重从生产力、科学技术和产业结构的角度研究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突出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机动性作用。它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相辅相成,全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性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整理版
一、为什么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答:1、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的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2、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只是一个数学上或者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的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新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强烈的问题意思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
3、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思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十分重视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真呢更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
二、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答:1、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范围内不能解决。2、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作为检验理论是非的时间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的加以理解。所谓确定性就是只能以时间的结果论是非,而不能以本本论是非,不能以圣人论是非,不能以权威论是非,不能呢个以长官意志论是非,不能以自我感觉论是非。所谓不确定性,是说任何时间都是具体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不可能完全证实一切认识,而这种证实所达到的程度或边界也是相对的,因而不是一劳永逸的。3七、人的生存状态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尺度(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简答题
导论部分
◆1、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与特点。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主要研究对象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既研究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中的各种方法的特点、操作程序、作用及其限度,又研究这些方法之间怎样发生有序联系和整体作用。
◆2、社会科学方法论特征:
1)遵循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具有自身特点
2)仅涉及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方法
3)社会科学方法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描述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方法论
4)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轮逐渐趋同,但强调主体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本内容与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社会科学方法论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
贯彻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1)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2)主体性原则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第二章第四章“现实的人”是这些属性和特点的具体集合,相互约束和相互补充的聚集在

卡尔马克思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马克思社会科学研究的最终成果体现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这个规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具有思想的完整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人的发展与人类解放规律、共产主义与人类未来等七大部分。贯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的主线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重点习题
一.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答: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客体同体性。社会科学研究者是社会中的人,他们对研究对象来说是主体,而本身又是被研究的客体。这种特殊性影响到了我们的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者既要努力的跳出社会,力求客体性的对待社会,又要进入社会,力求更为主体性地体悟社会。第二,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关涉性。社会科学研究主体以及研究对象总是包含、渗透、负载着人的价值因素。研究主体的研究动机/目的/方法无不打上各自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烙印,完全的“价值中立”是做不到的。第三,社会研究的理解建构性。理解是人文科学最本质的方法论基础,社会研究者常常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某种社会对象的模型,总是在对已有社会现状的把握的基础上建构研究者所希望的社会事物或者社会状态。
二如何评价和借鉴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答: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过程中,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同时要正确对待当代它,具体来说要做到运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对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个体主义、整体主义、结构功能主义、行为主义等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个体主义认为个体及其行动是社会运动和社会结构的结果,主张从个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

社会科学方法论2018尔雅满分答案
社会科学方法论(一)
1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科学理论所包含的结构?(D)
?A、科学的解释
?B、科学的定律
?C、科学的概念
?D、科学发展模式
2
【单选题】下面哪一项是人文学科的英文简称:(B)
?A、Ma错误ia-s正确yle
?B、Humani正确ies
?C、gangland
?D、Human
3
【多选题】以下哪些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问题:(ACD)
?A、科学的性质
?B、数理概念
?C、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
?D、科学研究应遵循的程序
4
【判断题】以科学为对象的哲学分支学科是科学哲学。(正确)
5
【判断题】科学哲学的唯一学科是社会科学哲学。(错误)
社会科学方法论(二)
1
【单选题】李约瑟是(D)人。
?A、德国
?B、美国
?C、法国
?D、英国
2
【单选题】着重历史与理解的是下面哪一项:(C)
?A、景观地学
?B、社会科学
?C、人文学科
?D、伦理学
3
【单选题】关于荣格的描述下列不正确的选项是:(A)
?A、文学家
?B、心理学家
?C、是现代心理学的鼻祖之一
?D、瑞士人
4
【单选题】外国人总结中国人思维的两个盲点是:(A)
?A、因果逻辑;证明
?B、数理逻辑;因果逻辑
?C、证明;反证明
?D、数理逻辑;证明
5
?【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习题与答案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社会观认为,社会是以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的相互交往和运动发展的社会关系体系。
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说明和合理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1)复杂性,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历史现象)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2)依赖性,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往往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状态;3)主观性,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要受到众多主观因素影响,因而很容易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阶级性;4)难验证性,社会事物一般有较长的运行周期,且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性,难以进行重复性实验,因而难以验证。
今天我们所说的方法,就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活动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于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有所差异,它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因此这里所说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上包含了人文学科的方法论。4答案21第五、使国民普遍丧失人权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4000字自己手写的
《社会科学方法论》以严谨的逻辑结构探讨以下内容:理想与价值判断之科学批判的意义;经验知识与价值判断的原则区分。文化科学认识兴趣的根本意义;文化科学中理论考察方式与历史考察方式的关系;理想典型概念形成的逻辑结构:经验社会认识的“客观性”的意义;文化价值理念和文化科学兴趣的易变性,以及历史因果考察中的客观可能性与恰当的因果关系;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价值阙如”的意义;“目的”与“手段”之批判;“伦理学”的界限;价值讨论和价值诠释;“发展趋势”与“适应”:“进步”的概念;理性的进步;规范性因素在经验学科中的地位;关于经济的科学学说的任务。

社会科学方法论 韦伯,这本书的读后感,1000字以上就可以,多谢了,回答的千万不要是药大的。。
一、对韦伯“价值中立”原则的理解
韦伯所说的“价值中立”是指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探索和解释过程中,只陈述事实,而摈弃价值判断和个人的好恶,采取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因而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只管真假,而与对错、好恶无关。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价值中立”原则的适用范围。它并非一个普遍性的原则或者方法论,而仅仅是社会科学领域需要遵从或者提倡的原则。在韦伯那里“社会科学”是指对事实的思维整理,与其相对的是“社会政策”:对理想的阐述,要发表意见。尽管韦伯试图清晰界定这两个区域的边界,“尽最大的可能防止让人把讨论与科学混同和混淆起来。” 因为,如果混淆了讨论和科学,即混淆了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那么“科学就不再具有发言权了”, 因此,“科学不偏不倚的第二个基本戒律就是,在这样的场合里任何时候都要向读者们(我们又要说,首先是我们自己)澄清,事实上以及在什么地方思维着的研究者停止说话以及希求着的人开始讲话,在什么地方论据诉诸理智以及在什么地方它们诉诸情感。” 尽管如此,韦伯最后承认如此这般划定边界还是很难实现的,“经常将对事实的科学讨论与评价的理想思考混淆起来,这是我们这个专业的工作的一种虽然始终最为流行,但也最为有害的特征之一。”

为什么划定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的边界会如此困难呢?笔者认为如此这般的划定边界其实是在划定“真理”与“意见”的边界。人类社会有没有真理?还是根本就是意见之争?因此,对于自然界来说存在某种观点和判断是真理(规律),人们一般不会有很大的质疑,但是在由自由意志的人组成的人类社会,说某种观点是真理具有普遍性,就总觉得不那么让人信服。比如柏拉图的“理念论”,我们会怀疑这不过是柏拉图的一家之言,其实就是他个人的意见而已。

韦伯对于“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的区分要放置在近代理性主义或者说近代科学出现之后的大背景中。近代科学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物质生活世界:手表、手机、电视机、电脑等等;还改变了我们的精神世界:科学通过它所提供的世界图景改变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如日心说、进化论、基因理论等等。简单地说,就是注重事实与逻辑、力求客观的科学精神或者科学方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科学接管了古代哲学自负的工作,因为哲学试图为世界提供一个理性的整全解释,但同时科学把心灵留在了外面,没能为这个世界做一个善恶好坏的判断。

笔者对于近代理性主义的看法是:唯我中心主义导致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的二元对立,同时由于近代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一些学者不仅认为自然界遵循某种“规律”,人类社会和历史同样存在着一种因果规律性的原则,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探究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

我们读韦伯或许得不出上面那种鲜明的观点,但是,笔者个人认为韦伯提出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的区分,或多或少地有那么一点意思在里面。社会科学的边界是事实,而社会政策的边界是价值,事实与价值无涉,在事实领域我们可以保持价值中立原则,只要对事实进行说明和整理即可,而不需要越界诉诸于情感进行价值判断。打个比方,当你面对一块石头时,说“这是一块石头”是社会科学干的事情,仅仅是一种事实判断;而当你说“这是一块好石头”时,这就进入社会政策领域的边界,是一种价值判断。

对人类社会本身进行事实和价值的界分与近代出现的主客体二元对立有同构性,是近代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入侵,至于如此这般的划分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或划清事实和价值的世界合不合适、可不可能的问题,暂且存而不论,等进一步理解韦伯的“价值中立”原则之后再对此进行分析。

接下来,笔者认为理解韦伯的“价值中立”原则必须要搞清楚“手段”与“目的”的关系。韦伯认为:“对有意义的人类行为的终极要素所做的任何有思想的探索,都首先是与‘目的’和‘手段’这两个范畴密切相关的。具体地来说,我们希求某种东西,要么是由于它自己的价值,要么是把它看作服务于最终希求的东西的手段。首先,手段对于给定的目的的适当性问题,是绝对可以进行科学考察的。由于我们(在我们某个时候的知识范围内)能够有效地确定,那些手段适合于引向一个前定的目的,那些手段不适合于引向一个前定的目的,我们也能够以这种方式权衡借助可供利用的手段达到某个目的的可能性,从而间接地根据当时的历史处境,判断目的设定自身在实践上是有意义的,或者根据给定的条件状况是无意义的。”

笔者对韦伯关于目的和手段的论述的理解是:手段本身没有价值,因此不值得某人希求,手段只有与目的相连之后,它才具有一定的价值,才会成为人们希求的东西;手段对应于社会科学,而目的对应于社会政策,在社会科学领域没有价值,因此,价值中立或价值阙如原则得以成立,并且存在这个原则是对社会政策(特别是经济上)的任何一种纯科学探讨的前提条件。换一种说法就是当确定某一目标之后,选择哪一种手段实现之前的目标也是可以进行科学考察的,“为了达到成果X,Y是唯一的手段;或者在B1、B2、B3的条件下,Y1、Y2、Y3是唯一的或者最有效的手段。”

与此同时,手段的合理性(合目的性)并不能证成目的的合法性。一旦对于目的和手段的权衡进入到社会政策的领域,“就不再是科学的一种可能任务,而是有希求的人的一种可能任务:他根据自己的良知和自己的世界观在有关的各种价值之间做出权衡和选择。” 简单讲就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的,我选择某个手段,于此种手段相伴随的必定有某种后果和某种代价,而权衡后果和代价就不再是科学能够做到的事情,科学只能指出合乎目的的手段有哪些?同时说明选择其中的某种手段,伴随着哪种后果与代价,至于最后做出何种选择是他自己的事情,也应该由做出选择的人自己来负责。

二、对“价值中立”原则的评价
韦伯提出的“价值中立”原则无论对西方还是中国的学术研究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同时对于这个原则的认识和评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上面对“价值中立”原则的适用范围和内涵做进一步阐述之后,能够屏蔽掉一些对于“价值中立”原则的粗浅偏见,同时笔者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原则,它可以用来批判学术界存在的意识形态化研究。

国内外的学者中不乏很多人被意识形态或者权力体制所绑架,甚至有的人丧失了学术研究本应该有的高贵和骨气,自愿迎合甚至拜倒在权杖之下。韦伯所处的时代就已经存在这种现象,或者这种现象是任何时代都会存有的,而当下这种现象更是愈演愈烈。因此,我们必须回去看看韦伯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一书中的最后重申:“这里当然既不阐述也不维护这种评价立场或者各种可能的评价立场中的任何一种,而是仅仅要提请人们注意:如果有什么事情的话,那么,职业‘思想家’特别应当明确的责任就是:面对当时盛行的各种理想,哪怕是最崇高的理想,都要在个人能力的意义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必要的时候还要‘反潮流’。”

与此同时,笔者不得不说,价值中立原则也仅仅在这种意义上是值得推崇和遵循的,它本身的理论假设就存有问题,同时,如果果真按照这种原则来行动,很有可能会出现价值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

三、世界是事实的总和
价值中立原则的理论预设是事实与价值领域的二分,认为存在一个事实世界和一个价值世界,但是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说:“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 与此同时,陈嘉映老师在《事实与价值》一文的开篇就认为:“并没有两个世界,一个事实世界,一个价值世界,我们也不掌握把价值贴到事实上的魔法。”简单说就是世界是事实的总和,不存在一个事实的世界与一个价值的世界,事实本身就有价值,因此世界还是一个价值世界,价值无涉不可能出现,就像人们批评价值中立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一样,也就是说价值中立原则是不可能实现。

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是事实的总和”必须先明白出现的一个关键词:“事实”,那么“事实是什么”、“事实与价值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事实与事情不同,事实是从实际发生的事情截取而得,事情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因此我们总是说某件事情发生了什么什么样的变化。而事实却是静态的,事实它不发生,也不发展、结束或改变。有的事情曾长期被当作事实,但我们后来认识到它并非事实,这时我们不说“它曾是事实”,而说它“曾被当作事实”。

陈嘉映老师认为“事实”这个词有很强的证据含义,我们确立事实,是为了解释什么,证明什么。他把事情比作树木,把事实比作木材,认为“我们从林林总总的事情那里选择、截取事实,为某种看法提供证据。”事实的主要身份是证据,事实是判断和论证的理据,它因此已经有了价值,我们也的确经常说到“获得了有价值的情报”“发现了具有重大价值的事实”。

之后,陈嘉映老师从两个方面解释了人们常常说的“事实本身并无价值”两种意思:从宽泛意义上说事实本身并无价值,可能是说它只具有工具价值,与工具价值相对的是本身就具有价值,但是什么东西本身就有价值呢?换句话说终极价值是什么?好像这个世界只有工具价值。另一方面,从较为具体的意义上,人们把事实和价值分离开来,大概是要说明,无论你持有何种价值观,事实还是那个事实。我们需要事实,因为事实不依附于特定的解释,也就是说,它的理据价值不单单属于某一种判断、某一种论证。这时候,“事实本身没有价值”这话所说的就是:事实对不同立场不同价值观是中立的,即所谓“价值中立”。

并没有两个世界,一个事实世界,一个价值世界,我们也不掌握把价值贴到事实上的魔法。倒是为了特定的目的,我们有时需要把一些事情从流变不息又充满爱恨情仇的世界中切割出来,确立为事实。在这些情况下,在特定的意义上,事实与价值相分离。

四、危险的价值中立原则
施米特在《政治的概念》中严厉地抨击了自由主义政治理念和价值中立原则。他认为“价值中立”就是用“技术”取代传统的道德决断:彻底放弃对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善的关切。而当“技术”成为现代的时代精神之后,技术理性拥有绝对的权威,而此时仍不关涉价值好坏,即不区分“善恶”,那么很容易造成类似法西斯主义式的极权政权。

施特劳斯对韦伯也有批判,主要是针对韦伯区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其实也就是“价值中立”原则。施特劳斯认为韦伯就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的论述中存在历史相对主义的因子,“由于我们(在我们某个时候的知识范围内)能够有效地确定,那些手段适合于引向一个前定的目的,那些手段不适合于引向一个前定的目的,我们也能够以这种方式权衡借助可供利用的手段达到某个目的的可能性,从而间接地根据当时的历史处境,判断目的设定自身在实践上是有意义的,或者根据给定的条件状况是无意义的。”

施特劳斯连伯林的价值多元主义都不放在眼里,对其极力批判,更何况他在韦伯那里看到了相对主义。施特劳斯认为根据当时的当地的具体处境判断目的在事件上是否有意义是一种价值相对主义,放弃了善恶好坏等道德判断,很有可能导向道德虚无主义,会给法西斯主义等提供洗刷罪恶的借口。

但是韦伯对此还是有所防范:他不仅给价值中立原则划定了范围,还明确说手段合乎理性并不能证成目标的合法性,在社会政策上根据价值中立原则,按科学的方法得出来的手段并不能说明政策本身的正确性,对于选择此种手段造成的后果和代价需要选择的人负责。因此,施特劳斯和施米特眼中名叫“价值中立”的凶猛野兽,韦伯早已给它套上了枷锁,它并不能肆意而为。但是,韦伯本人给它戴的铁圈牢固吗?在施特劳斯他们看来肯定是不牢固的。

韦伯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贡献什么?
马克斯韦伯对当代社会科学思想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而这种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他的方法论学说。他的社会科学研究常被评价为博大精深,而这种特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他自己的方法方面的素养和方法论上的见解。有人认为,韦伯的方法论学说是他的最大成就,尽管这不是一个普遍为人接受的观点,但他的方法论学说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还在不断地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

谁帮我找下社会科学方法论(韦伯)的书评啊~
马克斯韦伯对当代社会科学思想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而这种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他的方法论学说。他的社会科学研究常被评价为博大精深,而这种特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他自己的方法方面的素养和方法论上的见解。有人认为,韦伯的方法论学说是他的最大成就,尽管这不是一个普遍为人接受的观点,但他的方法论学说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还在不断地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

书评

马克斯韦伯对当代社会科学思想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他的社会科学研究常被评价为博大精深,而这种特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他自己的方法方面的素养和方法论上的见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合肥论坛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0 22:27 , Processed in 0.20080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